解放以前新建县志,个人所见有两种,其一为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县令杨宪周所修,共三十卷;其次则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由承沛主修,杜友棠、杨兆崧同纂,共九十九卷。江西自唐宋以后,经济渐兴,文教日隆,有明一代趋于鼎盛,新建县作为省府南昌的两个附郭县之一,县志的修撰却不太活跃。
康熙十九年县志
宪周,号觉山,清史无传,其自序署名为西泠杨宪周,当为浙江杭州人氏。邑人杜果作的序文里,称「自杨侯之来宰是邑也,于今四年」,则宪周之令新建当在康熙十五年。
卷首诸序,三韩人颇多,清初随同入关又出镇四方而至大官者,远比我们熟知的名王贝勒普遍,只不过名声不显而已。姑列其名于下:
一、巡抚江西等处地方兼理军务督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一品又加二级三韩安世鼎。
世鼎,隶汉军镶红旗,清史无传,但载其为徐乾学所劾去职。顺治十年(1653年),曾分巡南昌兵备道,康熙初任江西按察使,十八年官江西巡抚。
二、督理江西通省税粮事务布政使司参政加六级三韩李月桂。
三、江西等处提刑按察使司署司事分巡南瑞道副使加七级三韩李世昌。
四、此外尚有列名最前但没有作序的总督江西等处地方文武事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一品加二十级三韩董卫国。
则江西的总督、巡抚、布政司、按察使等军政大权皆为关外人士所把持,清初的政治局面也可以想见了。当然,考虑到清廷此时在南方的统治尚不稳固,虽然吴三桂于两年前(1678年)称帝,旋即病死,但三藩之乱尚未完全扑灭,重用关外人士亦在情理之中。
疆域图

南昌府城之外,疆域图上所标记的大抵分作两类,其一是交通往来之驿、铺、渡,其次则为山川名胜,如万寿宫、梅岭等。
六驿十五铺
据同治十年县志,新建县境内共有六驿、十五铺。其中驿站多沿水陆要道分布,部分为宋元古驿承袭而来。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六驿十五铺并非同时存在,明末清初,驿站多有裁撤,降级为铺,应该还是财政负担的原因,所以除了新建驿之外,只有新兴驿坚持到了清末邮政制度改革。
六驿
驿者,驿站也。唐玄宗奔蜀中途赐死杨贵妃,其地在马嵬驿。宋太祖黄袍加身,其地在陈桥驿。只不过历来只说马嵬、陈桥,这两个改变历史的大事都发生在驿站的范围内,则往往为人所忽视。驿站作为官方邮传体系的支点,通常当交通之要冲,兼具文书传递、官员食宿、马匹补给等功能,是中原帝国统治大陆的重要工具,可能从战国时代已经出现,秦汉时已经趋于完善了。
新建驿
在县衙左侧。明代沿元制设立,为县内核心驿站,直接受县署管辖,是全县驿传体系的总调度点,承担省城南昌与县内各铺、外县驿站的公文中转。配备驿丞 1 名、驿马 10 余匹、递夫 20 余名。
光绪末年,清政府效仿西方建立现代的邮政制度,驿传制度被废除,新建驿也随之裁撤,遗址融入城区街巷。
不过要注意的是,古代的新建县作为南昌府城的附郭县,县衙并不在现在的新建县城(也即长堎街道),而是在南昌城内。据新建县志,县衙在「府治西稍南」,最早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迁至此地。


清顺治五年(1648 年),明降将金声桓、王德仁举起「反清归明」的大旗,诛杀清廷在江西的官员,震动华南。清摄政王多尔衮任命都统谭泰为镇南大将军,率 20 万大军水陆并进南下征讨。金王反正历时一年,终被平定,清军攻入城内之后大肆屠杀,南昌军民死伤三十余万,浮尸堵塞赣江,江水为之不流。
新建县衙在此战中被毁,后于顺治十七年(1660 年)由知县魏双凤重建,此后成为清代新建县的行政中心,规制包括 “亲民堂”“新新堂” 及东西库房、属官署衙等配套建筑。
从清代南昌城的街巷格局来看,县衙的范围清晰可考:
- 北侧紧邻 “新建县前” 路(县衙门前的主干道);
- 东侧至 “中大街”(今胜利路),西侧至 “西大街”(今子固路);
- 南侧有两条平行小巷 “东龙须巷”“西龙须巷”(因紧邻县衙正门,被百姓比作 “龙头” 两侧的龙须);
- 北侧后方的道路因紧靠县衙后墙,得名 “新建后墙”(后演变为现代地名 “后墙路” 的一部分)。
新建驿位于县衙左侧,则应该在西大街,即今日的子固路上。
新兴驿
在县西北六十里伍谏乡。
宋元时期已有雏形,明初一度废弃。康熙十六年(1677 年)奉部文复设,知县杨周宪建驿舍。乾隆十四年(1749 年)布政使彭家屛檄令再修,规模扩大。此驿当南北孔道(连接南昌至建昌府),设驿舍 15 间,额配驿马 60 匹(后抽拨 1 匹剩 59 匹)、递夫 110 名(原 80 名,乾隆二十九年添 30 名),分县站、腰站两级。
嘉庆以后因路况变化逐渐衰落,清末裁撤。
今昌北机场西北有新兴街,属乐化镇,位于G70高速旁,应即其地。按照地图导航,从子固路出发,至此地约为27.4公里,与县志记载相差不远。

樵舍驿
位于城西北六十里。这个应该没有疑义,就是今天的樵舍镇。
宋代置驿,明代沿用为水陆转运枢纽,清初因战乱短暂废弃,后复设但规模缩减。该驿站衔接赣江水路与陆路驿道,主要服务漕运公文传递与商旅补给,配备马夫、船夫若干。
吴城驿
在城北一百八十里。
吴城镇今属永修,明清属新建县。新建县西部也有一部分被划入高安、奉新,如奉新、丰城、靖安、武宁等县,原来也都属于南昌,别的省会都越来越大,越大越强,惟独江西的省会却越削越小,岂不怪哉?
元代设驿,明代为江西北部重要水陆驿站,是鄱阳湖与赣江航道的关键节点,承担南昌至九江、湖口方向的文书传递与官员接待,鼎盛时可停靠漕船、驿船十余艘。雍正四年(1726 年)官方裁撤,后转为民间水陆码头。
石头驿
石头驿可能是最早有记载的驿站。世说新语任诞部:
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则魏晋之时已有此驿。南朝雷次宗豫章古今记云:
石头津在郡江之西岸,亦名沉书浦。
此处应该是从水路到南昌入城之前最重要的停靠点。殷洪乔从都下(东晋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出发,溯大江西上,从鄱阳湖折入江州水域,停泊在赣江之滨,然后入城。此后历唐宋至元明,石头驿一直存续。明中叶裁驿设铺,为石头铺。
其具体位置可参考凤凰网的新闻:南昌拟建设投书浦公园,市民又将多一个休闲好去处,大概位于今日的碟子湖南岸,今有石头口的地名留存。
乌山驿
在城西七十里,今西山镇有乌山村,当即其地。
宋时为 “大道驿”,元代更名乌山驿,明代初期沿用。此驿连接南昌至奉新、高安的交通要冲,明代中期(约 16 世纪初)裁驿设铺,为乌山铺。
十五铺
铺者,递铺也,是驿站的延伸机构,以 “十里一铺” 为标准布局,主要承担日常公文快速传递,不设马匹(或少量配备),以铺兵步行传递为主。
我们小时候经常见的邮递员,斜挎绿色帆布邮包,脚蹬二八大杠自行车,在村镇之间穿梭往来,就相当于铺兵的近代变体。如今快递业发达,邮递员已经几乎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了。
新建县十五铺分西、北两个方向,按照其通行路线,分述如下:
北七铺
北路通建昌府即今永修县,共七铺:
- 石头铺:县西北十里,即前文石头驿旧址,古代没有条件修筑跨越赣江的大桥,所以这里是出入南昌城最重要的补给点;
- 蛟桥铺:县西北二十里,即今新建区蛟桥镇。古驿道核心节点,现存古桥遗址,车辙印仍清晰可见,是进京赶考、官员往来的必经之路;
- 芦坑铺:县西北三十里。今乐化镇有芦坑村,当即其地;
- 乐化铺:县西北四十里,今新建区乐化镇,地处交通枢纽,衔接芦坑铺与新城铺;
- 新城铺:县西北五十里,地名华严。今溪霞镇有华源村,疑即其地。宋时曾置新城驿,后改为铺;
- 新兴铺:县西北六十里,今乐化镇有新兴街,当即其地;
- 慈姑铺:县西北七十里,北接建昌县丰安铺,为县境北界铺。今有慈菇路,当即其地。丰安铺,今有丰安,在新建县境内,附近建有南昌桑海制药厂。
将以上这些铺的位置串联起来,就可以得到新建县至永修县的古代线路,与现在的 S49-G70 高速公路的走向基本吻合。

西八铺
西路通瑞州府即今高安市,有八铺:
- 沙井铺:县志曰县西十里,西路驿道起点铺,衔接新建驿。当即红谷滩沙井街道;
- 新坊铺:县志曰县西二十里,长堎有新坊路,在长堎中心小学前,不知确否?又康熙县志疆域图有「塘头堎」,疑即长堎,以土语呼之,发音一致;
- 乌溪铺:县志曰县西三十里,其地尚存,在红谷滩新区,距前湖不远;
- 赤塘铺:县志曰县西四十里,今无此地名,以乌溪、留田两铺量之,当在璜溪乡附近。此处有骡子塘雷家,可能即当时骡马往来,暂驻于此而得名;
- 留田铺:县志曰县西五十里,即今石埠镇留田村,小时候就耳熟能详的地名,是西路驿道重要节点;
- 八尺铺:县志曰县西六十里,即今新建区西山镇八尺村,因古驿道宽八尺得名,是清代新建县西路交通要铺。现在地图上标记为「八赤铺」,大概是编辑不辨历史沿革之误。小时候我也不太懂,听大人说起,总以为叫「八达铺」;
- 乌山铺:县西七十里,今西山镇有乌山村,西接高安县招山铺,为县境西界铺。
- 社坑铺:县西八十里,今社坑属安义县。从乌山铺分支,北接奉新县界牌铺,是沟通奉新的专向递铺。

在地图上将西路八铺连缀起来,可见合乎十里一铺的驿铺制度,只不过石埠、西山两镇,地属丘陵,实际的路线比北七铺要曲折多了。
山川名胜
汉海昏侯刘贺墓
在昌邑城内,有大王坟一所,小坟一百许。故昌邑王贺即帝位,二十七日废为列侯,卒,葬昌邑。采汉书
豫章有百姥冢,葬昌邑王妾处。采一统志
海昏侯墓的考古成果震动全国,无人不知,但古人也未尝不知。
晋许旌阳母墓
在西山萧峰之东,其地如九节蜈蚣,丛棘障之,有攀跻以入者,仅见其墓形而已。采西山游记
霞源相关
桥
游仙桥
在游仙乡十五都。世传许旌阳曾游此,故名。东通黄泥堰,西通游仙堰。
霞源桥
在游仙乡十六都。
这座桥少说也走过几千遍了。就是后来春节返乡,每年必定经过数十次,居然没有停下来给这座桥拍过一张照。必须列入待办清单。
潘源桥
在游仙乡十六都,天宝洞出其下。
庙观
罕王庙
在游仙乡。晋司马仪尝败吴孙昭将黄皓、徐渊于此,后中飞矢而殁,葬于潭源。仪长子孚应,二子庆善,三子昭利,合其稗将王威、何塘、陈宣、蔡越等伏兵山下,值渊出山取运,猝乘不意破之,渊皓俱投崖死。晋人以山寨悉平,名其地曰太平乡,与游仙乡接壤。立庙以祀罕王父子,并其将佐。或曰罕王,昭烈曾孙刘获。状元姚勉有记,见山川下。
具体见后文「山川」之「梦山罕王岭」。

山川
灵峰岭
今日雷王岭,县治西七十里,隶游仙乡。
清初翰林邑人邹度珙有灵峰岭记:
余邑西山,覆压数县,与庐岳等。其发脉之自虬岭也,少行为梧桐岭,灵峰耸起,约高三里许,开散原之首。出焉,千岩万壑,皆为支属,盖西山之大宗昭昭也。晋四女仙,李、万、葛、邓,从谌母度化于此,食仙桃,乘鹿冲举,里人传其事,侈为美谈,建联珠□祀之,由来旧矣。明初有羽流者,自田南之雷王岭来炼修于此,因併祀其雷王,远近有祈辄响应。殿祀四女仙,近有僧遂源奉瞿昙教,祀世尊于后殿。层峦翠霭,隐隐钟声,谷应山鸣,迥非凡俗。余每游时,辄低徊留之而不能去。顷以源僧请,爰详志其颠末于兹,以验后之游者。因思神光赫奕,紫气萦回者千百年,亦繇地灵之淑清,秀异磅礴,而蕴积有以相之也。星烂天空,净莹霄汉之际,呼通帝座,遐眺曷有穷耶?
天宝极玄洞
县治西六十里,隶游仙乡。杜光庭洞天福地记曰十二洞天,属洪州西山,周回三百里,名天宝极玄之天,真人唐公成治之。
施仙岩
隶游仙乡。天宝洞之大石,下覆如屋,有施仙像,即南唐进士施肩吾也。有书室,久圮。
引宋杨杰诗:
玉京高谢黄金榜,石室来乘白鹿车。山后暗通天宝洞,眼前便是地仙家。时闻清夜雪中犬,回观红尘井底蛙。五百年前人未到,芭蕉源上锁烟霞。
按全唐诗话有施肩吾,洪州人,元和十年(815 年)登第,工于诗,风格奇丽,著百韵山居诗,后隐居洪州西山修道,全唐诗录其诗两百余首。
检搜韵网,录其诗213首。人物小传引唐诗大辞典,录其生平稍详:
生卒年不详。字希圣,号栖真子。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分水镇)人。曾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常州武进(今江苏武进),故亦称吴兴人,或常州人。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因自伤孤寒,深惧仕途险恶,遂不待除授,即离京东归。酷好道教神仙之术。以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为道家十二真君羽化之所,慕其真风,遂栖止以终。生平散见《唐摭言》卷八、《唐诗纪事》卷四一、《唐才子传》卷六等。为人风流少检,好为冶游香艳之词,故胡震亨称其“章句尚艳硕,乏韵致”(《唐音癸签》卷七)。《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4。
据此,则肩吾非南唐时人,是元和进士。
肩吾诗大率轻佻浅白,其稍可诵者如:
乱叠千峰掩翠微,高人爱此自忘机。春风若埽阶前地,便是山花带锦飞。
何处邀君话别情,寒山木落月华清。莫愁今夜无诗思,已听秋猿第一声。
夜吟秋山上,袅袅秋风归。月色清且冷,桂香落人衣。
豁开青冥颠,写出万丈泉。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
一斗之胆撑脏腑,如磥之筋碍臂骨。有时误入千人丛,自觉一身横突兀。当今四海无烟尘,胸襟被压不得伸。冻枭残虿我不取,污我匣黑青蛇鳞。
红颜感暮花,白日同流水。思君如孤灯,一夜一心死。
梦山罕王岭
县西六十里,隶游仙乡。峯峦高峻,上有罕王庙。
有南宋姚勉碑:
罕王者,刘先主曾孙也。当晋怀愍时,寇氛作乱,恣掠中原,义师失援。王独仗天戈,扬威烈,率其将何塘、李俊,佐晋中兴。寇兵燋毁无遗,元帝颁敕以旌其功,封广惠、广顺二王,配封协惠、协顺夫人。母罗氏,有孝节,劝王扶晋,封协慶夫人。若广济惠泽英毅王罗铿,乃协慶夫人之弟,与王共祀于今丹陵也。後五寇云扰,同铿隐居西山之翠岩。
梁景明初,僧李月鑑廬于翠巖,梦天赐罕王及母罗氏为民拯灾,醒觉,惟二蟒蛇同榻,月鑑惊起,蛇忽不见,临軒出盼,红雲蔽空,乃知罕王母子之神也。事闻都督江州王公茂与刘公凖,建祠以纪其神,卽翠巖广化院。
王生三子,均受侯爵,孚应、慶善、昭利,乃三子侯封之號也。时里民祠於西山凤臺之峯,奉敕额曰「灵显」,禱者輙应。
勉因试漕司不利,夜宿王祠,梦一兀加片犬肉,达旦不能决,乃辩於承觉寺解道,道曰:「片犬肉,是状字;一兀,是元字。子必爲狀元也。」後勉试南宫,果符其梦。
协慶族孙知懷集县天酉请記,以神其事,并記占筮說歌,復繫之辭曰:
逺枕西山之麓,曰逍曰遥;近寝潭源之苫,惟寂惟寥。王之世出,川里孤桥。炎炎赫赫,辅佐晋朝。四顾云峰,正是嵸巃,高者如屏,尖者如峯。如環如眉,如弯如弓。山環水遶,逺勝玉隆之仙宫。雨焉則施蓝兮斯碧,霞焉则耀锦兮斯红。舞者黄蜂,翔者苍龙。排八阵之图,夺万丈之虹。层峦叠嶂之来,不可得而名者,莫知所以从。高者悬崖,卑者空谷。蹊澗源流,石竇飛瀑。瑩如玻璃,净如冰玉。如玦斯環,如鏡斯燭。深者龍蛰而蛟蟠,淺者鸥遊而鷺浴。一溪南流,云兹焉卜。俨桃花之仙源,卽武夷之九曲。乾开坤阖而掩靄,陰變陽化而潜伏。念地势之所極,亦滕閣之軫畢。四景具全,八荒正美。東有章江之帶,西有蕭峯之阜,北有羅山之連,南有大江之走。上有星河之蕩蕩,下有龍靈之杳杳。内則有殿閣巍峨,樓墀環擁。如山之連,如浪之湧。瓦鸳鸯而鱼鳞鋪,碧琼瑶而雪花重。輪輪囷囷,岧岧嶤嶤。层空耸汉而松柏老,济物期天而惠顺洪。执戟拯難兮民疾除,发矢长啸兮而天地空。
霧壇夜卧,雲夢奇哉,復禱其祠,又歌曰:
有美人兮山之隅,跨青龍兮上玄都。衮衣明兮紫霞裙,戴冕旒兮服羅襦,朝紫皇兮效步虚。風雲際會兮下塵世,文武弛張兮日居月諸。神班超陟兮誰可等斯?樓閣峥嵘兮圍峯巍巍。祭者羅拜兮春秋历歲,雲直上兮王母宴於瑶池,靈壇風冷兮碧桃花稀。天清月寒兮洞簫,三通画鼓兮白馬頻嘶。殘星落月兮黄鶴高飛,秋原萬里兮时搖旌旗。忠精凛凛兮欲截河箕,正氣漫漫兮明耀春輝。横欄直檻兮靈顯飛微,夜登靈祠兮心與神期。我功名兮重修丹墀,思我王惠兮百千万世。
今梦山下有罗氏,不知是否协庆夫人之母家,亦即罗铿的后人呢?
又有明劉起记:
豫章城西六十里许,有罕王廟,赫然稱靈,其所由來远矣。按劍南節推華林胡晉侯所述新吳吴漢二帝廟云:
蜀先主领荆州牧,吳有豫章,因同往来而廟祀之。至王之父,以國侨於晉,遂居奉祀,而王因爲豫章西山人。懷愍時,寇氛肆毒,義師失援,王之以兄弟父子,帥其将何塘等一乃心,揚乃戈矛,以刘厥敌,佐晋中興,有功於朝廷也甚大,而有惠於吾民也甚厚。元帝颁敕祀之,封王廣惠、廣順,封子孚应、慶善、昭利三侯。
里衆追思其靖難之功,歷春秋无少长祀之,以水旱禱者應,以疾祷者應,以祈嗣進取禱者應,若上著罔不是孚,是王之英靈丕著於建武间者,至今炳炳烺烺,所谓以劳定国,有功於民则祀之者非耶?前此,有宋状元雪坡姚公勉敍之甚悉。世久庙湮,吾乡之父老率子弟辈出其赀,而鼎建以石室,新厥神像,金碧辉煌,煥然改觀,雖王之神光照於宇宙,固不係於祠,而世之德王者,非此則无以报之矣。
呜呼!明则有禮樂,幽则有鬼神,其致一也。人有放於禮者,見長者或欺,一見神之尊嚴,卽心恐色動,潛消其所为不善,无敢獲戾於神,是畏人以貌,而畏神以心,豈非以神有不可测者在耶?即其不可测者,而能使人去不善以趋于善,则神道者乃所以济,人道之所不及者歟?
罕王之事,史传不载,姚刘之碑记所云,也支离漫灭,不可细究。然此处云「以国侨于晋」,不如假想孙权之妹还吴,有孕在身,诞下一子,不报先主。对于吴国来讲,此子是外甥而侨居,而与之婚姻者若罗氏,也是豫章当地之大姓。如此传承三代,至罕王则兄弟父子,人数已众,兼有部曲将校,俨然当地豪强。反观安乐公刘禅的子孙,史书称多死于永嘉之乱,就算有漏网之鱼侥幸南渡,孑然一身,就算想着登高一呼,平寇戡乱,又如何做得到呢?
又罕王这个称谓可能是有意的讹误。罕与汉同音,疑王以汉王自称,但不可对外人讲,否则恢复汉室的志向一旦暴露,容易招致晋朝的猜忌与打击。称罕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所谓之「韬光养晦」是也。
霞源村有支刘二姓,支氏人少,刘姓人多,刘姓最早生活在西山山脉之中,吾乡称作「岭上人」,后来才搬到山下谷地,与支氏隔着马路聚居。以理揆之,或是罕王后裔。作记的刘起,也极有可能是今日刘姓之先贤,而往日罕王之后裔了。
西山七源
西山有七源。源者,山泉流注之水,吾乡多以源称之。县志所举,已不止七数,霞源附近,还有东源、淦源等处,所以七源具体为何,古人未一一标出,我们自然也不好妄加评断了。另外,古代的西山是包括梅岭在内的整片山脉,并不局限于今天的西山镇范围。

潭源
县西五十里,忠信乡萧峯下,为西山七源之一。
今萧峰水库旁有潭源村,刘姓居多。
黄源
县西南五十里萧峯下,潆流六十里,合蜀水入象牙潭。明宁献王《臞仙遐龄洞天志》曰:仙源即此也。宋南昌袁陟诗有云:买田萧峯下,结茅苍松根。寄谢昇平时,归兴在黄源。
今萧峰水库南有璜源村,任姓多。潭源与黄源现在应该都并入萧峰水库了。
香城源
县西八十里,发源香城山,曲折注于洪崖,入鸾陂。
在幸福水库上游,有香城村,下游应该并入幸福水库了。
铜源
县西三十五里,源自香城南。注:唐光化中,锺傅据豫章,採铜铸佛钟磬。
可能是现在商业开发做的最好的一条溪源,下游修了幸福水库,上游有铜源峡漂流,景区经营得还不错。
芭蕉源
县西南五十里,隶游仙乡。施仙岩天师谷之间,山产芭蕉,水潆流七十里,合筠河出象牙潭。
前引杨杰诗尾联云:五百年前人未到,芭蕉源上锁烟霞。即此处也。
施仙岩今尚在,其北有天师阁,或许就是天师谷的旧地。按照位置来判断,此源应该经后屋胡家老基流入梦山水库。我的外公就是后屋胡姓。
霞源
县西南五十里,隶游仙乡。其源出於霞窝,有瀑布流泉,入棲真观,与芭蕉源水合,歷潘源,出筠河。
霞源,即吾乡也。吾族世居西山南麓,渴则汲霞源之水以饮,耕则引霞源之水以灌溉,污则傍霞源之岸以浣濯,绵迭千载,受惠无穷。霞源之音未发于口,而故土山川已填塞于吾胸,是霞源之思铭刻吾心,此生不可或忘也。

建国后修筑梦山水库,三源之水,应该都直接流入水库中了。坝下仍有河流,我们称之为「港下」,按照姜曰广的霞源义塾记,或也曾称为「秀溪」。小时候游泳、摸蚌蛤,入夏后是断不能少的。
筠河,今称锦江。霞源与芭蕉源、潘源合流,逶迤百里,在今日的丰城锦江特大桥下注入锦江,随后在雁鹅洲附近汇入赣江。

不过上游的霞窝是我所未闻的,瀑布流泉更未曾见过,来日得暇,可往探之。
潘源
县西五十里,隶游仙乡。其源发於天寳玉簾泉,合芭蕉源、霞源,汇流同出筠河。
潘源有刘家,邓家,建水库后,部分迁入下山,就是现在的新潘。

麦源
县西四十里,源自风雨池。南经梅岭之下,东有故李相公庄,南唐洪州节度使同平章事李建中也。
麦源之名今不存,然风雨池尚在。有一条溪水经梅岭流入溪霞水库,或者就是县志中记载的麦源。
建中,史传无载。考南唐洪州节度使而李姓者,有李德诚与中主之弟李景遂,景遂曾为皇太弟,不当但称「李相公」。南唐书李德诚传云:
事吴武王,常从征讨,积功为江南马步军使……武王即拜德诚润州刺史,历抚、虔、洪三镇节度使,平南大将军、中书令。
升元四年卒,年七十八,废朝五日,谥曰忠懿。子二十八人,第四子建勋,仕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有文名。
十国春秋李德诚传:
有子二十人,建勋为相,而建封为将。相无阿党,将死国事,君子善之。
可知德诚不但曾经做过洪州节度使,而且子嗣众多,还以「建」为辈字,其中建勋为相,建封为将,并受南唐重用。所以这个名为「李建中」的李相公,或是德诚其中的一个儿子,父子相继节度洪州,也未可知。

白石源
县西三十里,源出梅嶺下。灌田四百馀頃。
今无此名,待考。黄家湖的上游是双岭水库,此处接近南昌府城,流域面积也不小,或其地也。
霞源义塾
在游仙乡。
后引姜曰广霞源义塾记:
井田失其制而天下无养,学人可杀可戮,可贫可贱,而不可使辱其身。苟醉生梦死而为天地间一蠹,岂直为吾道羞?亦为有家之忧矣。
先生振铎胶庠,既以道风乎一邦,申教秀溪,又以道风乎一乡,则家之薰而良者不知又当何如也?秀溪之□,不有以远扬洙泗之润,近挹河汾之美哉?□人贤其秀,书舍以秀溪名也固宜;学宗其秀,四方以秀溪称先生也亦宜。
据此,则我霞源之水曾名秀溪,霞源义塾又名秀溪书院。这位秀溪先生生活在明末,非支即刘,待检族谱以考之。
又引清邓之麟秀溪书院赋:
聚天上之图书,东□□府;发人中之翰墨,白玉其堂。缯楼作而五色生明,剑室开而八面贺□。据座□经,洵不朽之盛事矣;登坛授策,斯经国之大指焉。盖苍颉作字而神泣,渐远于结绳;大禹得书而雨□,实裨乎访范。纵令垂篆标华,为丹为绿;何似揭旂□鼎,乃纬乃经。是以天家讲道,圜观听于桥□;闾□购书,长聪明以院落。野处而不匿其秀,使就燕闲。入此通经,而出此用世,时至而□得其兴,不忘蓬户。铁史志地,而玉篆赐名。岂非群言之□□,在乎日浴而月沐之,抑亦淳古之风规,不越□聚而里处也。工肆弗居,将无法以考巧匠;武库不□,又何地以贮将军?此书院之建,盛于宋而昉于前;而秀溪之名,始于唐而袭于后。昔贤侈以赞赠,郡志详其乡都者也……
刻版漫漶,难以句读,后半篇暂略。按县志卷五宾贡有:
邓之麟,顺治九年岁三,任学博,仕至泰州知州。
当即此人也。又潘源邓与霞源支毗邻,二姓常互为婚姻,但不知此邓之麟是潘源邓氏不?
其它
历代户口

自宋朝立新建县,到明代中后期,新建县的人口规模一直比较稳定,差不多维持在两、三万户,十万人口左右的规模,只有明代万历十四年,突然降至四万八千口,到二十年后的万历三十六年,也只恢复到伍万贰仟人。有人说这是隐户导致的,然而历代都有隐户隐丁,为何只有万历时期至于减半之多?更何况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按照土地面积征收赋税,农户应该无需再通过「隐户隐丁」来逃避赋役之苦。
总而言之,此事极可怪,待考。
轶事
豫章太守贾雍有神术,出界讨贼,为贼所杀,提头上马,回营,胸中语曰:「战不利,为贼所伤,诸君视有头佳乎?无头佳乎? 」吏泣曰:「有头佳。」雍曰:「不然,无头亦佳。 」言毕,遂死。见太平广记,未详何代人
西山有游帷观,每至仲秋,车马喧阗十里,若闻阛阓。豪杰多召名姝善謔者,夜与丈夫间立握臂,连踏而唱,惟对答敏捷者胜。唐太和末,有书生文箫往观,睹一姝甚妙,其词曰:「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箫驾彩鸾。自有绣襦並甲帳,琼台不怕雪霜寒。」生意为神仙,停立不去,姝亦相盻。歌罷,独秉燭穿大松逕,将尽,陟山捫石,冒險而升。生蹑其踪,姝曰:「莫是文箫邪?」相引至绝顶坦然之地,后忽风雨裂帷覆几,俄有仙童持天判曰:「吴彩鸾以私慾洩天机,谪为民妻一纪。」姝乃与生下山,归锺陵。
吴彩鸾,传说是吴猛之女。
黄庭坚跋张持义所藏吴彩鸾唐韵云:右仙人吴彩鸾书。孙愐唐韵凡三十七叶,此唐人所谓叶子者也。按彩鸾隐居在锺陵西山下,所书唐韵,民间多有,余所见凡六本。此一本二十九叶,彩鸾书其八叶,后人所补气韵肥浊不相入也。